10月16日,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作報告。報告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專門進行闡述,在一線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引發強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系統部署,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作為新時代青年科技工作者,要紮根科研事業,埋頭苦幹、矢志創新,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貢獻青春力量。
創新突破最前沿,走好科技創新“第一方陣”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作為來自科技一線的二十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江北公司數控車工、特級技師閻敏現場聆聽報告後十分激動,“我所在的企業研制生産的快舟系列固體運載火箭,不斷刷新中國商業航天發射的最快紀錄,能夠參與其中,我感到非常自豪。加快建設航天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每個人都可以貢獻一份力量。”
在高聳的塔架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航天發射任務準備間隙,組織科技工作者就黨的二十大報告開展學習交流。中國航天發射陣地首位女性01指揮員張潤紅說:“我們越是艱險越向前,圓滿完成了北鬥組網、天鍊搭橋、高分收官等重大任務,多次創造中國奇迹。後續,我們将繼續在新一輪高密度任務中堅守奮戰,用任務成功為祖國加油,用任務成功報效祖國。”
碧海藍天,椰風習習,文昌航天發射場今年将執行夢天實驗艙、天舟五号貨運飛船發射任務。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發射任務01指揮員廖國瑞在收看大會盛況後激動不已。他說:“今年下半年,空間站将在我們手中建成,責任重大、使命非凡。當前,文昌航天發射場2箭2艙(船)同時在場區進行測試,我們将确保發射任務圓滿成功,以優異成績向黨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董晶表示,作為一名青年黨員和女性科研骨幹,要更加深刻理解國家需要,心懷“國之大者”,自覺“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主動紮根科研第一線,創新突破最前沿,走好科技創新“第一方陣”,成為民族複興和時代發展需要的人。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正高級工程師袁勇說,聆聽完黨的二十大報告很受鼓舞,未來将始終保持奮進的昂揚狀态,主動學習前沿科技知識,培塑科學思維,務必敢于鬥争、敢于奮鬥,帶領團隊努力建設現代化的衛星管控體系,管好、用好更加保護好太空資産,為建設航天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遠望号火箭運輸船隊黨委書記王勤說,作為火箭海上運輸“國家隊”,遠望号火箭運輸船隊目前承擔着我國長征五号、長征七号系列火箭的海上運輸任務,未來任務使命還将進一步拓展,“随着我國建設航天強國的步伐不斷加快,更加迫切需要鍛造出一支過硬的火箭吊裝和和海上運輸人才隊伍,我們使命光榮,肩上重任千斤,必須堅定曆史自信、增強曆史主動,一步一個腳印踏上追星攬箭的豪邁征程,為建設航天強國再立新功”。
出生于1995年的全國技術能手、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所青年技師王磊說,作為一名新時代航天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腳踏實地,始終紮根一線,勤于學習、敏于求知、勇于實踐,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為空天動力事業持續高質量發展貢獻匠人力量。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張闖說,在新時代從事基礎研究工作,既感到責任重大,又為所承擔的曆史使命深感榮幸和激動,“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自身命運與黨和祖國緊緊聯系在一起,感受到青年在新時代新征程将擁有廣闊的施展舞台”。
他說,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求青年一代要有“志氣、骨氣、底氣”,要從“追趕世界科技前沿”轉變到“敢為天下先”,“我們有能力、有條件、有必要做出具有原創性、引領性的研究成果,提升我國科技事業的全球競争力和話語權”。
挑戰極限,争做科研難題的“解題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堅決打赢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副研究員、極端微電子黨支部書記鄭理不禁聯想到自己在科研攻關中遇到的一個個科學難題。他說:“挑戰極限,争做科研難題的‘解題人’,這是我對自己提出的要求。我們要有新擔當、新作為,唯有矢志奮鬥,方能青春無悔、不負韶華。”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嚴開祺主要從事新材料研發工作,曾參與研制“深海勇士”号、“奮鬥者”号載人潛水器的核心關鍵材料。他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指引了方向,盡管自己目前承擔的十四五期間材料研制重大課題難度很大,但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他一定會更加努力圓滿完成任務。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海南科研平台中心副主任、青年科學家劉記表示,作為一名紮根南繁的科技工作者,自己将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全身心投入“南繁矽谷”建設,為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作為一名90後青年崗位能手,中國航發中傳機械有限公司磨工陳茂華說,面對黨和國家對航空動力的殷切期望,航發青年深感責任重大,要銘記“國之大者”,扛起使命責任,努力踐行“動力強軍,科技報國”使命,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赢航空發動機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在“想為、敢為、善為、有為”上做表率,潛心創新研究,推動制造技術前行。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高級工程師劉勇說:“黨的二十大報告對載人航天、探月探火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肯定,我感到奮鬥的目标和方向更為清晰,就是要在科研創新上下功夫,不等不靠,牢牢将核心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結構陶瓷與複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楊金山說,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赢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17所青年設計師陳際玮說,黨的二十大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又一次“動員令”,也是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指南針”。作為新時代航天青年,将切實扛起青年一代的使命擔當,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善作善成,勇做航天防務裝備控制系統瓶頸攻關中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作為特種集成電路工藝領域的一名科技工作者,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58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吳建偉說,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國家在半導體産業方面源源不斷輸入強勁動能,相關産業鍊能力持續提升,科研成果不斷湧現,使半導體集成電路方向的科技工作者信心百倍。無比幸運身處這個新知識、新技術迸發的時代,我們将赓續特種集成電路工藝科技隊伍的使命責任,潛心研究,以更加務實的态度、昂揚的鬥志,不斷突破,持續探索。
加快成果轉化,将科技創新寫在祖國大地上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一重要論述讓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李子申激動不已。
李子申一直深度參與北鬥系統工程建設,切身感悟到青年人才的成長要與國家發展融為一體。他說,當前北鬥應用進入新階段,要結合國家重大需求,緊盯産業痛點,持之以恒地推動北鬥在行業和領域應用,并将繼續把科技創新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真正解決中國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實現自主可控,支撐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為懷柔科學城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的一名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主任工程師蘇少奎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及的“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令人振奮,“我們将進一步領會思想精髓,把報告精神作為未來工作的指路明燈,不斷激勵我們前進,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報告中關于科技創新的論述,引發了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邵楠更深的思考:作為支撐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四大支柱”之一,新形勢下推進雷達氣象業務轉型發展刻不容緩。邵楠表示,将時刻謹記新時代曆史使命,推動雷達氣象中心高質量發展,開辟業務轉型發展新賽道,發揮開放創新平台新動能,充分發揮氣象雷達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作用。
全國技術能手、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南京晨光集團公司特級技師徐斌說,要以老一代航天工作者為榜樣,大力弘揚航天精神,在工作中不畏艱險,勇于攀登,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信念努力拼搏,争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領航者、奉獻者,勇于創新,敢于擔當,将強烈的使命感體現在崗位上,落實在工作中。
北京微芯區塊鍊與邊緣計算研究院院長董進說,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對身處新型研發機構的科研人員是很大的鞭策和激勵。當前該院正在持續開展“長安鍊”軟硬件核心技術的科研攻關,就是要為國家打造更高水平的區塊鍊自主創新體系。
中央和國家機關青年學習标兵、中國科普研究所科學素質研究室副主任李秀菊表示,聆聽黨的二十大報告,自己很受鼓舞,充滿幹勁。在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道路上,科普人要做好公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為厚植創新人才培養土壤,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作貢獻。
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标兵、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張奕群研究室青年設計師熊華說,作為青年一代,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的航天精神、科學家精神,不斷創新和提升産品性能,不斷提升工作技能,踐行國防科技現代化的青年先鋒擔當。
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邢宇說:“我将繼續紮根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成為新時代合格的‘大先生’,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中國科學技術館展覽教育中心科技輔導員黃踐說,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多次提到了教育、科技和人才,自己感到非常振奮,将會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争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在科普工作中貢獻青春和力量。
南京工業大學柔性電子(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陳永華表示,欣逢盛世,作為一名柔性電子與先進能源領域的科技工作者,要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把國家發展和民族複興記在心裡、扛在肩上、落實在行動上,以此作為未來個人科技創新動力的基點,瞄準柔性電子與先進能源關鍵核心技術,全力開展創新攻關,為實現“雙碳”目标貢獻青春力量。
聆聽完黨的二十大報告,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90後青年預報員胡藝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氣象預報服務是‘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體現,更是構成‘國家安全防護體系’的重要部分。”她表示,将扛起屬于這一代人的擔當,不斷提升預報技術水平和氣象保障能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結合預報業務需求鑽研氣象預報新技術、新方法,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通訊員 魏平洪 宋星光 黃國暢 亓創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10月20日 01 版